目前分類:開不了口的馬_Europe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前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片名與故事已經不記得了,只對其中一小段的劇情印象深刻:片中社福單位認為智能不足的母親無法照顧嬰兒,最後強行將寶寶帶走。記得看電影的當下我內心有強烈的違和感,因為我隱約知道導演要表達的是什麼,可是我卻也認為社工人員做的沒錯啊,”為了小孩好”不是應該給他更適合的成長環境嗎?

一直到長這麼大了,動物園的柵欄已經關不下大象我了,才能體會片中那位母親的心情。

當善心是一種制度,當平等是一種系統,”人”在這之中該站在何處?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的新作品《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正是在質問這樣問題。

根據中文媒體報導,當第69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宣布由《我是布萊克》奪得時,台下的掌聲有點零落,我個人猜想原因之一是這幾年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威尼斯)的口味似乎頻頻令人失望,之二是《我是布萊克》並不是一部藝術性多高的影片,對於喜歡看”高深”片的影癡們來說,這部電影可能不是那麼討好。但我個人也認為時至今日,我們似乎應該要看透”藝術片其實沒那麼偉大”這個事實,才能重新定位歐洲三大影展,電影(好吧!至少所謂的藝術電影)才不致走進死胡同。

例如對我而言,《我是布萊克》對亞洲或者非社會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的觀眾來說是部很有意義的電影。

文章標籤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金馬影展看了兩部跟納粹大屠殺相關的電影,一部是我的偶像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的《我記得》(Remember),還有一部是我的另外一個偶像貝拉塔爾(Béla Tarr)曾經的工作人員拉斯洛•傑萊斯(László Nemes)的首部劇情長片《索爾之子》(Son of Saul)。

先看過的《我記得》題材與表現型式都是我私心喜歡的類型:一個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的老人,因為發現自己有了初期阿茲海默的徵兆,決定在還〝記得〞之時,尋找當年的納粹仇人。老人把仇人的名字以及各種可能的線索寫在筆記本上,然後從乾淨明亮的養護院出走,攜帶一把手槍,靠著筆記本以及身上的刺青編號開始他的尋仇之旅。他手上有4個名單,應該是他還在清醒之時所做的調查結果,在尋仇的過程中他的阿茲海默症頭越來越嚴重,使得他不得不常常打電話回養護院找他的老友詢問下一步該怎麼做(老友同為納粹受害者,但因行動不便,所以只能當幫忙想主意),在經歷錯愕、驚嚇甚至生死交關之後,最終第四個人就是他要找的那個可惡的殺人兇手,然而…

goods_009774_163341.jpg

這部電影破梗就沒有價值了,所以建議沒看過的人千萬不要去找資料(我最近一次慘痛的教訓就是漫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說來話長…)。我個人認為本片最精彩的地方還不是導演的結局埋梗而已,男主角以及仇人的第二代才是真正的重點。

文章標籤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我同輩的台灣同胞在小學畢業之前大概會接觸到三次翻譯文學:第一次是低年級時所看的放大字注音版「格林童話」或「安徒生童話」系列,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灰姑娘》等等,很多人例如我一直到很大才知道原來灰姑娘其實是仙杜瑞拉(Cinderella);第二次的翻譯文學經驗則是中年級時最流行的日本鬼怪故事:頭頂長了一個大嘴巴來吃飯團的二口女或是一直數不到第10個碟子的阿菊,前幾年我還曾經去阿菊跳井的案發現場姬路城看過。而到了高年級,我們的品味總算有點長進了,英國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以及法國怪盜亞森羅蘋(Arsène Lupin)成了小朋友心中的新偶像,福爾摩斯的英國紳士風範或者亞森羅蘋的法式浪漫,也為我們打開了新一頁的兒童讀物歷程,甚至還出現了「福爾摩斯PK.亞森羅蘋」這種書籍。

showLargeImage  

最近幾年來,不斷重新建構解構福爾摩斯形像的影視作品屢見不鮮,較為知名的當然是把福爾摩斯與華生腐腐相依到天邊今生相隨永不悔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版本的兩集電影,以及讓全球觀眾沉迷主角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英國作派風格的BBC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或譯《神探夏洛克》),另外還有劉玉玲飾演華生的美國CBS版《福爾摩斯與華生》(這個版本擔心太毀人三觀所以其實我沒看)。綜觀這幾個版本的福爾摩斯基本上首先打破的當然是偵探喜歡抽菸斗、披格子紋路斗篷以及頭戴獵鹿帽的外在形象,接著再把演員自己的特質巧妙的浮現在"新"福爾摩斯這個角色的言行舉止上。

其實他們怎麼顛覆我個人是無所謂,畢竟從國小五、六年級到現在,事隔了將近30年,糾竟作家柯南道爾(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原版的福爾摩斯是怎麼探案的,老實說我還真沒有印象,只記得福爾摩斯會叼著菸斗氣定神閒的看書,華生則是在下一刻風塵僕僕的進門。

page2.jpg  

文章標籤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似不象我是一個哭點很低的人,所以基本上不是很喜歡那種溫情的電影,因為那不小心的潸然淚下,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濫情。今年在金馬影展看到的電影《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2013)當中沒有人生病、沒有人喪志、沒有人失怙、沒有人被迫害,但似不象我到最後還是忍不住鼻酸哽咽。

最近一次經歷親人的喪禮是大約在20年前,外婆因車禍過世。當時我還是學生,加上親屬眾多,實際上根本幫不上什麼忙,反正時間到了大人就會過來叫你去跪拜,沒事的時候就幫忙摺蓮花或是在舅舅家的客廳看電視,只記得有不斷Loop的誦經儀式或者舅舅阿姨為了某個喪禮小細節而有點小齟齬,我甚至還記得外婆的遺體是先安置在客廳幾張接在一起的板凳上,接著才移到棺木中,然後擺在帳篷的後頭。

而今,隨著人際關係的變化、社會狀況的遷移,依照古禮作七個七的喪禮已經不多見,大陣仗的出殯隊伍更是稀罕,更不用說七O年代那種還請歌舞團來跳脫衣舞給死人看得景況。儀式簡化對活著人來說當然是比較輕鬆方便的選擇,而死者如果地下有知呢‭?‬‭ ‬他們如果可以選,會為自己選擇什麼樣子的喪禮‭?‬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男主角約翰就是個專門幫那些孤單死去的亡者辦理喪禮的‭(‬約聘‭)‬公務人員。每當有死亡通報,他在確認死者身分之後,要開始連絡可能的親屬或家人,詢問對方參加喪禮的可能性。他認真的幫死者檔案歸檔,‭ ‬也總是不厭其煩一一打電話去詢問他找得到的對象能否出席告別式,然而不出所料的,總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出席,即便是死者的親生兒子也是一樣。不過約翰並不會因此就潦草舉辦喪禮,他盡可能找出死者生前的任何一點線索:寵物、衣物、照片、收藏,再根據這些線索去憑空想像死者生前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人物,然後依照這些想像去撰寫一篇文情並茂的祭文,儘管整場喪禮只有他與神父兩個人,他還是恭恭敬敬的聽神父把祭文念完,並跟著靈車來到他為死者挑選的墓地,一直到死者入土為安。

文章標籤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又是老話一句,好久沒更新了,趁著國慶日,大象連休了五天,終於可以來個四連發(講得好像多了不起,一天低於一篇這麼可憐的產量也敢提...)
以下正文開始-------------------------------


昨天上法文課的時候,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L'aide à la personne』,這有點難翻成中文,因為〝Aide〞可以翻譯成〝幫〞或是英文的〝Help〞,所以「L'aide à la personne」 直翻的話應該就是「幫助一個人」, 但這跟幫助的幫還有一段距離,而比較接近「幫我買杯咖啡」或是「幫傭」的〝幫〞。
接著文章內容大概是在講說,每到了夏天,學生們總是在找暑期工作機會,現在有一個不一樣的工作可以考慮:全法國有600萬的家庭需要幫忙,他們需要Jardinier(園丁)、Baby-sitter(保母)、Professeur Particulier(家教)、Aide au ménage ou au repassage(家事服務員)、Petit bricolage(簡易裝修)、Livraison de courses(協助採購)...等服務。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似不象不喜歡這部電影,所以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不喜勿入。(好拗口的前言。)
 
其實在網路上的資料都已經說得很清楚,《大藝術家》是一部向好萊塢默片時代致敬的影片,所以在電影院中看到那麼多熟悉的電影橋段,太過於驚訝真的是似不象我的錯!
 
影片開場的戲中男主角霸佔舞台死都不讓女主角出場謝幕,與《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如出一轍,而在美國電影工業的世界中,拒絕改變亦即拒絕觀眾的現實(順便奚落一下好萊塢的尖酸),也與《萬》片的主軸類似。萬人迷男主角(無法抵擋有聲片的潮流)日漸過氣,風情萬種的小女星因著敢〝說〞敢膽量的反而聲勢看漲,兩人彼此之間的情愫因著這樣的落差而蒙上塵埃,則是《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中令人唏噓的劇情;也有人提到《紅樓金粉》(或譯《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片中,早就被世人遺忘的默片時代女巨星,卻無法忘懷過往風光歲月,日日夜夜期待能東山再起….上述這幾部影片的劇情綜合在一起攪一攪mélanger,然後放進烤箱,叮的一聲,觀眾就可以享受這甜美的美國派滋味….不過似不象卻看得呵欠連連 …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年前的春分時刻,在戲院觀賞法國電影新浪潮教母Agnès Varda(安妮.華達)或譯(艾妮耶絲.華達)的紀錄片作品《沙灘上的安妮》(Les Plages d'Agnès),對於電影或者作者本身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買大象還在網誌上寫著,好想看看紀錄片中所出現的那些導演舊作,像是《南角情事》或《無法無家》。但買大象自己其實也說過,我是一個不太用功的觀影人,所以雖然我知道如果認真找(甚至是不太認真找)這些作品應該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但我還是沒有去找(一方面也是沒有上網看影片的習慣)。
 
前一陣子朋友突然拿了一片《無法無家》(Sans toit ni loi )的DVD給我,還撂下一句「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看」然後就飄走了。這句話讓買大象想了好久...買大象覺得自己這幾年來,心情好像沒有太大的起伏,無所謂好也無所謂不好,大概是已經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了(感覺要退休了),所以不管朋友那句警告,當天晚就看了DVD....我想我朋友說錯了,本片並不是「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看」而是「看了一定會心情不好」...
 
如果按照法文原片名直翻"Sans toit ni loi"就是「沒有屋頂也沒有法則」,所以本片的中文譯名就是《無法無家》,我很喜歡這個片名(比起什麼「天涯淪落女」真的好太多了),《無法無家》4個字傳神的表達出本片的劇情脈絡,也承襲的法文原片名押韻的趣味;另外,我也覺得「無法無家」頗有老子《道德經》中「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兮若無所歸」的意含。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來這部片想跟《追逐繁星的孩子》寫在一起的,但寫完2千字之後大象累了想休息了,所以就先這樣好了。
 
不過《生活的甜蜜》與《追逐繁星的孩子》是兩部八竿子都打不著關係的電影,為什麼買大象要把他們寫在一起呢?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好久沒有更新了(慣用開場白...我倒)。今年金馬影展首發兩部都是跟犯罪/處罰有關係的影片。

《血教育》是買大象比較陌生的澳洲電影,《深深深呼吸》則是來自於奧地利(也沒多熟悉就是惹)。有趣的是,買大象現在才發現澳大利亞(Australia)與奧地利(Republic of Austria) 的國家名稱還真有點像,不知道他們彼此是不是也有「Taiwan」與「 Thailand」的困擾?  

《血教育》說實話讓我嚇了好大一跳。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因為追蹤一連串的失蹤人口事件,澳洲警方在一廢棄舊銀行大樓裡發現好幾個桶裝屍體,所有死者的死狀都慘不賭。一如金馬影展節目手冊上所寫的「十六歲的慘綠少年,荒蕪的生命脆弱絕望,一名父執輩友人的突然闖入,成為少年孺慕的依歸,也成就和樂家庭的幸福場景,然而短暫溫暖的代價竟是令人髮指的殘酷。如父的典範原來是手染鮮血的連續殺人狂,一幕幕泯滅人倫的惡行,威脅著少年的純真與良知,使他逐漸步向不可逆轉的悲劇。蒼涼原始的澳洲地景,加上令人坐立難安的背景配樂,為觀眾揭示一部宛如噩夢的人性輓歌。」

 

影片中的澳洲小鎮真的好荒涼,好荒涼。荒涼到你會覺得這裡有希望嗎?這是年輕人居住的地方嗎?但影片中的單親媽媽就是帶著3個兒子(買大象目測大約分別為18、13、8歲左右),在這裡生活著。一次的疏忽意外,孩子遭到鄰居性侵,透過某種管道,媽媽找到一群專門主持這種「非法正義」的人,終於惡狼鄰居被逼走了,但其實噩夢才要開始。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臉紅的夏日》其實沒有令人(羞?)紅臉的劇情,卻有令人臉紅的初戀情懷。

 

之前在金馬影展看過《我是男生也是女生》(XXY),目前也在追一套日本漫畫《IS上帝的惡作劇》,也看過有很多關於性別認同的影片,而今年冬天所看到的《臉紅的夏日》,可以說劇情是最平淡無奇,卻也是最觸動我心深處的一部電影。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為什麼《精銳部隊》的部份劇情一直讓我聯想到《罪惡之城蛾摩拉》(GOMORRA),猜想大概是因為主角同樣是那種阿比阿弟闖天關的感覺,以及全片從頭喧鬧到尾的不安氣氛,還有...這虛構的劇情片卻比所謂的紀錄片還要真實。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拜谷歌大神所賜,現在多數的院線電影都無法保密劇情,像我個人在進電影院之前多少都會知道片子在演些什麼。

不過這次去看【謎樣的雙眼】之前因為工作比較忙碌,竟然因禍得福的完全沒有被雷到,想起來還真是幸運。

 

下文有雷

小時候我們都在歷史課本上學過世界上最早的法律之一就是【漢摩拉比法典】,而這個法典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以眼還眼』。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文有雷~慎入~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覺得電影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看完一部電影,腦海會一直浮現很多很多東西,有時候是跟電影題目有關,有時候是跟演員有關,然後又延伸到生活、社會、歷史,看一部電影,不只是電影時間絆住我,戲落幕了,真實時間的我常常被電影撞擊到腦筋一片空白無法思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是《藍宇》(Lanyu)吧?還是更早之前的《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Fan)?華人演員不再視扮演同志為畏途,據說《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之後,連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也在尋求同志角色。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00年,野獸派與立體派正要崛起,畢卡索也進入了他的藍色時期‧德布西創造出印象主義音樂-沒有旋律線條,完全不受傳統和聲理論的規範‧1900年新教與天主教正在拉鋸著‧

時代正在改變,身處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故事怎麼訴說?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讓故事在畫框外上演‧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