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裡還躺著兩篇一直沒有完成的觀影心得,一篇是寫了好幾個月的《聽說桐島退社了》;一篇是寫了好幾個禮拜的《東京物語VS東京家族》。以上這三部都是似不象強推的電影,可惜似不象的能力不足,在電腦前發呆了老半天也敲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這就好像你越是喜歡一個男生,就越無法在他面前好好講話一般,不知道這樣的喜歡是太過輕浮或是太過沈重...
今天決定先把喜歡的放下,來談談別的(?)。


陳可辛,喜歡看港片的人一定都知道,這個名字伴隨的是明星、是娛樂,但絕不是只賣色相也更不是講俗套,陳可辛以及「UFO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所代表的是80年代的香港風情;是90年代的城市愛情;也是2000年後開闢中港合拍片新路的斬荊之人。資深影評人石琪曾經說過:「香港,需要這種雅俗共賞的導演。」
 


陳可辛的代表作有很多,小時候看《雙城故事》,那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曾志偉怎麼敢跟譚詠麟愛上同一個女孩?長大了,才瞭解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三角戀情,而是辛巴跟獨眼海盜之間的友情。這是陳可辛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一如之後的《風塵三俠》、《新難兄難弟》,我們會如此訝異,在泰國長大的陳可辛怎麼有辦法讓梁家輝穿起汗衫就是那麼的"老豆"?

 


陳可辛最重要的作品看《甜蜜蜜》則是許多跟似不象同年記的人的共同回憶。似不象看這部電影時總會想起《愛在他鄉的季節》,當然,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兩部電影,可能或許應該只是因為女主角同是張曼玉,又或者對華人來說,在異地與故鄉之間穿梭、在前途與愛之間穿梭是一種不變的命運,也是文學作品慣用的主題。像是「UFO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玻璃之城》、《半支煙》,劇中主角都繞過地球半圈,去尋找所愛之人。

隨後陳可辛又在張國榮主演的《金枝玉葉》大玩變男變女、同性異性的愛情遊戲,如果似不象可以潛越的說一句《金枝玉葉》跟張國榮的關係也是一種"後設"(Meta),那麼10年後《如果.愛》反而就沒那麼厲害了。

第一次被陳可辛傷害,正是2005年的《如果.愛》。似不象沒有去翻資料或是找數據,但如果我沒記錯,《如果.愛》算是中港合拍電影中成功的讓兩岸三地觀眾都能接受的先驅之一。雖然早在80年代藉著香港一些左派電影公司如「銀都」、「長城」、「鳳凰」就開始中港合拍的作業模式,不過要說到真正的商業交流,則是要等到2003年。當年中國與香港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合作關係),港產片終於不用再比照外片的配額限制,並且中港合拍片模式也放寬(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對故事發生地無限制,但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都應與內地有關),面對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香港導演大舉揮軍北上也成了時勢所驅。



《如果.愛》的投資方為香港的TVB、馬來西亞的Astro Shaw、以及中國的星美傳媒,電影推出之後,不僅代表香港地區前往好萊塢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獲選成為第62屆威尼斯影展的閉幕電影。

似不象當年也進戲院看了《如果.愛》,導演是陳可辛,演員是金城武(愛)、周迅(大愛)還有張學友(歌神耶),怎麼可能錯過這樣的黃金陣容呢!我還記得之後有好常一段時間,我常常哼唱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是"如果這就是愛~",但唱完歌之後,《如果.愛》留給我的是什麼?天呀,好糟,似不象我竟然完全想不起來!這對平常最愛記電影台詞,有事沒事就拿對白出來"練蕭威"的似不象來說,真的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議了。

一直到現在此時此刻,似不象用力的回想,回想《如果.愛》這部電影,卻只記得寓意不明的故事、華麗的歌舞場景、周迅的臭臉、金城武深鎖的眉頭以及韓國演員池珍熙的燕尾服。似不象覺得被傷害的地方是顯而易見的-對似不象來說《如果.愛》不是一部好電影,但我卻沒有第一時間就明白過來,反而湊熱鬧似的跟著哼哼唱唱。

也因著這樣的傷疤,所以2007的《投名狀》、2011的《武俠》我都沒有進戲院觀賞。一直到某天無意間在衛視電影台看了《武俠》之後,似不象又覺得自己對陳可辛太超過了,像《武俠》這樣好的功夫片,不進戲院看,實在過意不去,更何況人家導演也不是故意要傷害你(說真格的你誰啊你) ,別再提老片《甜蜜蜜》了,《投名狀》跟《武俠》開創出的新路,價值超過一張250塊的電影票啊!尤其是《武俠》,非常犀利又很有原創性,連獨臂刀王王羽、霸王花惠英紅都重出江湖了!似不象真的很懊悔沒有進戲院看,因著這份懊悔,所以2013年的《海闊天空》(中國合夥人)早在初期宣傳時,電影票根就在我的口袋裡了。

命運就是這麼好笑,演了這麼一大串的內心戲,似不象做好萬全的準備,然而,這一次陳可辛又深深地傷害了似不象我。

首先,我個人認為片商用極不正當,甚至可以說是欺騙的手法在宣傳這部電影。在進電影院之前,我一直以為《海闊天空》是電影的副標題,或是原片名之後加個"ㄉㄟˋ許"什麼的,但其實《海闊天空》這四個字應該是電影渡海來台灣之後,被片商加上去的。如果是"加"上去也就算了,誇張的是,大螢幕上原有的字卡片名大大打著簡體字《中國合夥人》,然後片商在畫面下方再自欺欺人的打上「片名:海闊天空」,這種比照外國電影的手法,似不象我個人非常的不能認同,因為螢幕上上面「中國合夥人」就算是簡體字它還是中文啊!我們都看得懂好嗎?而且,請注意,下面打上的繁體中文是「片名:海闊天空」,片名,片名喔!什麼時候開始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不是簡轉繁就好?什麼樣的字典裡有寫著「中國合夥人」意即「海闊天空」?

好吧!或許原本的片名《中國合夥人》會因為若干的台灣情結或是Made in China的迷思,而使得片商在推廣(財)路上出現了某些障礙,為了消除這些障礙,逼得片商只得將片名改成《海闊天空》。或許你會覺得這樣也不算什麼罪大惡極,就跟片商喜歡美國片將片名翻成"終極XX"或是"XX任務"一樣,是某種程度的行銷手法。好,如果用這種理論來套用,那似不象勉強可以接受這程度的偷吃步。

但打開電腦,搜尋「中國合夥人」,你會看到陳可辛侃侃而談樂團Beyond的歌曲「海闊天空」:「一首廣東歌在90年代,曾經深深影響一群年輕人...」搭配著黃家駒蒼涼沙啞的獨特嗓音,讓人想像「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放棄過心中的理想...」這樣的一首歌是如何伴隨劇中的三位主角闖過重重難關。似不象沒有那麼天真,不會看廣告就以為「海闊天空」這首歌真的就是本片的主題曲,但似不象也很天真,想說不是主題曲、片尾曲,起碼也是首背負著是轉折點的重要插曲,但事實上,在電影中這首歌出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而且跟影片中其他歌曲一樣,只是一首帶出時空背景的歌曲─請不要硬凹剛好配合佟大為迷失的成功人生什麼的─根本沒有海也沒有天!

似不象確實是Beyond的歌迷沒錯,但似不象生氣的地方不是在於這首歌在影片中重不重要,而是片商為了吸引香港/台灣的觀眾,而用這種接近欺騙的宣傳方式,這跟某些動作片/恐怖片把最精彩的畫面全都剪進預告片裡面的狀況不一樣,後者起碼那些畫面是真的存在電影正片中,但前者我完全看不出「海闊天空」對這群年輕人有什麼深深的影響...

跳離以上這似不象個人主觀又偏頗的恩怨情仇,現在我們回到影片劇情本身。

不管你有沒有進戲院看電影,應該多數人已經知道電影「中國合夥人」取材自真實人物-號稱中國留學教父"俞敏洪"與他的兩位好友從一個廢棄的工廠出發,最後創業成立的中國最大的留學.英語補習班「新東方」(新夢想)。
首先,似不象的這篇觀影心得中,不去不討論關於真實-杜撰/改編-虛構之間的關係,因為似不象不認識真實人物(也沒興趣認識);其次,看過不少電影的似不象當然也知道所有的東西一旦涉及"Publish"(出版,發行,公開,發表,宣傳,公佈),不管作品本身多麼強調「真實故事」,我們能相信的只有「改編」》這兩個字。(所以關於什麼自傳啊什麼我的人生啊這種書似不象我通常都不看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不管故事的起源是來自何處,不管主角本人講出來的話可信度有多少,會讓創作者動心起念為其效力,那這則故事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引人之處。而如何把概念化成文本,並在主角的真實人生很搶戲的同時留下自己的印記,這是身為一名導演的使命與課題。所以,像陳可辛在商業與藝術之間遊刃有餘的這樣一位導演,他為《中國合夥人》留下什麼樣的記號呢?

不知道大家跟似不象有沒有一樣的感受,《中》片當中,放了若干你我(台灣觀眾)熟悉的歌曲-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蘇芮的「一樣的月光」 以及齊秦的「外面的世界」,但這些歌曲卻完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這個感受的落差,不能歸咎給導演,因為80年代 對我來說太遙遠了,我連台灣的大學生當年是啥鳥樣都不知道了,對於中國的高考、農村、大學宿舍、打水...我怎麼會有興趣呢?

但~沒關係,大學生涯只是前菜,創業的艱辛與成功之後的矛盾,才是這部戲的重點,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如果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那麼三位男主角畢業之後真的成長的不少:放浪、總是隨遇而安的佟大為為了想留在中國的美國女友故意在辦美簽時搗亂,所以次次不過,直到女友返美前留下一句行李超重了帶不上你,他才從愛情夢中醒過來;超級自我中心的鄧超,拿到美簽之後才知道他在中國是個標準精英,到了美國卻只能當個連小費都不能拿的餐廳端盤子雜工(busboy),直到一個老太太顧客悄悄塞了小費給他,跟他說:「比起那個女人(苛刻的餐廳老闆娘),你還有很多路可以走。」鄧超才從他的美國夢醒來。

據稱,鄧超的角色以及他在美國的際遇,很多都是導演陳可辛個人的生命經驗,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角色的成長是呈現出導演的刺點(Punctum)
有刺點應該就會有知面(Studium),本片最重要的男主角-黃曉明-他的成長又是從哪裡開始呢?似不象覺得黃曉明的轉變一切都是那麼突然,他跟學生發了一次脾氣,接著,就從笨嘴笨舌的老實人變成了能說學逗唱的舞臺巨星?然後就順利的創辦了英語學校,除了校舍問題(一開始在速食店教學,後來在國有的廢棄工廠辦校),好像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各種制度與招生都是很自然的 Come up with an idea?

當然你可以說,窮小子黃曉明與女友杜鵑從追求到交往到分手的過程(經濟因素、兩地相思),種種的失落與失敗改變了這個原本有點怯懦、有點愚笨的乖寶寶,但本片如果被定位為是一部"心靈雞湯式的"勵志片",那麼除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片中黃曉明因為丟了在學校的教職逼不得已才開始開辦補習班混口飯吃),其他的部分都被一筆帶過,事業成功之後,接著就上演了有如八點檔一般的兄弟鬩牆戲碼,說實話,這樣的劇情我還真看不出勵志在哪裡?

 

 

舉例來說,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北約轟炸,多人死亡,事後美國宣稱此為"誤炸",卻平息不了中國人仇美的怒火,而專教美語專門幫人去美國的新夢想學校成賣國賊、成了民眾牽怒的對象,當一群暴民圍著學校喊殺喊打的...在電影中只是黃曉明出來聲嘶力竭罵個兩聲「美國炸大使館,你們就來砸英語學校,要是外星人來打地球,你們是不是要去砸航天部呢?!你們和三十年前有什麼區別?!你們就知道窩裏橫!中國人打中國人!懦夫!蠻橫!」就擺平眾怒...為什麼這麼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卻這麼輕描淡寫?是電影的篇幅不夠或者是導演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想講?

刺點太過清楚,知面太過模糊的窘境還有另外一個地方。故事中,從80年代開始(或者更早?)學英文、辦美簽、去美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許多人在英文課堂上昏昏欲睡、在美國史館苦苦哀求;簽證過的就歡天喜地、不過的就如喪考妣,這麼激動這麼努力,為的就是能飄洋過海,然而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為了讀書、作研究而到美國讀書嗎?網路資料寫:1978年以後的20多年間,中國派出的留學生近40萬人之多,其中有1/3的人(14萬多人)最後回到國內工作。

為什麼當時的中國青年對於美國是如此趨之若鶩?那個年代的「海歸」與「土歸」彼此的境遇與落差是什麼?似不象的這些提問,不也正是新夢想(新東方)成立並崛起的重要時空背景嗎?這前因後果,我們在電影中看得模糊,卻不知號稱《中國合夥人》是他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的陳可辛是否拍得清楚?

新夢想(新東方)的成功,能否代表了中國 (人)的新的時代精神?電影一路看下來,似不象是很期待的。尤其是當鄧超憤怒的拒絕了黃曉明買給他的禮物(一棟位於美國的房子),似不象的內心又燃起了一份希望,我以為陳可辛要把篇幅留給新時代的新中國人(所以其他的部分才講得不清不楚),但最終,陳可辛所推崇的(或是他預測中國觀眾推崇的)跟大房子是一樣的東西-即便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促使鄧超對黃曉明展開笑顏的,不是一棟大房子,是以捐款的形式讓一座美國大學實驗室以鄧超(「孟曉駿」)的名字命名。這個情節可怕的地方在於,劇中鄧超的專業並不是生物,他在這座實驗室裡做的,也不過是他自己口中說過的「不需要專業為養小白鼠」的工作,似不象會如此激動(有人看得出來我現在在摔鍵盤嗎?)的原因是,黃曉明與鄧超的這種行為,還是一種暴發戶啊!!只是你買的不是房子,是實驗室(的名字),但追根究柢這是一樣的行為。如果今天導演將鄧超的角色設定在於有生物專業,但礙於主觀因素(如種族歧視什麼的)而無法在美國發揮他的專長,那中國人反攻美國實驗室,這樣的劇情才能說服我他是一種不服輸的熱血,但用錢買下實驗室(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我真的很不能理解!

從電影開始到結束,導演以美國教育機構ESS指控新夢想盜版他們的教材,雙方坐下來談判的場景作為串場,帶出新夢想三位創辦人打虎不離親兄弟的珍貴友情,以及新夢想最大的成功-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契機,換句話說,這一場談判,悠關三位主角的友情與事業,是真正的命懸一線。
不出所料,在片中ESS的代表們一個比一個討人厭,似乎每個人都好似在臉上寫著「中國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機車樣(似不象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想,所以我們不能怪華人演員到美國都只能演一些刻板印象的角色,因為全世界都是一樣的。)而最後說服這群美國人放棄跨海官司雙方一起合作開創新的財路明天的當然是第一男主角黃曉明,黃曉明說服對方的方法則是用英語背誦出美國智財法的各個條文,以此證明,中國的學生能在留學考試考到不可思議的高分,是因為中國學生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力...

劇情演到這裡,似不象的心不停的在滴血,這中國人的背誦能力、記憶力還需要陳可辛你來頌揚嗎?
新世紀的風向球的確是轉向中國沒錯,但如果這份成功(讓我們姑且稱之為成功)是因為中國從百家姓、千字文轉成背誦「It's because i memorized the entire text on the plane coming here.It's a skill that i mastered when i was 18. That year , i memorized the whole XINHUA English Dictionary.」,相信即使是中國人也不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似不象不想在這邊說:除了錢,中國什麼都沒有...這一類很酸的話,但電影中有兩場戲真的讓我印象很深刻,其一是鄧超跑黃曉明家找他理論事情,黃曉明一臉睡眼惺忪的領著鄧超走到廚房,雙手一拍,整排的聲控燈亮起,接著獨居的他打開一個超級豪華大冰箱,冰箱裡的燈是如此的明亮;其二,片尾時,黃曉明為了節省學校開支,拿著木梯,充當起校工,一個間隔一個的拔掉學校走廊的燈泡。這一明一暗、一亮一滅的contradiction,我猜想,正是《中國合夥人》電影本身的矛盾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