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八O年代影劇小百科兼演藝圈社會觀察家(推眼鏡),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幫我重新梳理腦海裡的記憶,喚起許多我的那時此刻─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唐山過台灣》,1986)、第一次自己花錢買票看電影(《遊俠兒》,1990)、第一次陷入瘋狂的偶像崇拜(《東方不敗》,1992)第一次震撼原來電影可以長這樣(《重慶森林》,1994)…

唐山過台灣 電影.jpg

《我們的那時此刻》原本是2013年為配合金馬獎50周年的活動,文化部委託楊力州導演拍攝的半宣傳性質記錄片,當時的片名是《那時.此刻》。經過兩年多的版權清理以及影片內容再調整,導演於2016年推出本片的2.0版本,片名也改為《我們的那時此刻》。

雖然是2.0版本(第一版我沒看過),不過既然一開始就是以金馬獎大事紀為影片主軸,則電影無可避免的還是以編年史的方式來進行敘事,所以「年代紀事表」主線是金馬獎與華語電影史,副線意料內的就是台灣當代的社會經濟大事。不過導演把片名加上「我們的」這三個字,理當是把鏡頭遷往觀眾席的位置上多一點。

我們的那時此刻.jpg

「我們」指的應該就是觀眾們吧?所以他安排了三組受訪者從觀眾席看著別人演電影反過來跑到鏡頭前回憶他/她以前看的電影。其中一位受訪者阿姨,提到她以前如何從鄉下跟著親戚來到都市的工廠當女工,然後如數家珍般談起三廳電影:「林青霞配秦漢不錯」「跟秦祥林也很好」「甄珍跟柯俊雄也很般配」「林鳳嬌也可以配秦祥林」…阿姨本來是笑著幫她心中的王子公主配對,但笑著笑著就哭了。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也不知道,想起以前的事情眼淚就一直流。在觀眾席上跟著阿姨流淚的我在想:或許阿姨是第一次這麼有系統的、有知覺的回憶她的年輕歲月,才發現對比螢幕上跟小老闆秦祥林終成眷屬的女工陳秋霞(《一個女工的故事》,1979),自己的生活似乎是那麼心酸、那麼苦。但我也覺得這樣的失落並不會澆熄阿姨喜愛林青霞、林鳳嬌、秦漢與秦祥林的熱情,因為她見證了瓊瑤式愛情的那時此刻,而這幾位俊男美女也見證了她青春年華的那時此刻。

一個女工的故事.jpg

當然,除了「話當年」之外,《我們的那時此刻》還有很其他的觀影樂趣,特別是紀錄片中把電影劇情「再創作」(無論有無意識這樣做),竟然驗證了「作者已死」的論調。例如在紀錄片中引發哄堂「笑果」的《梅花》(1976),當年可是會淚流滿襟的一大哭片,這因為時空的變遷而引發出不同的觀影情緒,應該是愛國電影操盤手人稱鬼才導演劉家昌始料未及的。

要在兩小時的紀錄片裡講好講滿所有的華語電影實在很困難。再以《梅花》為例,其實這部電影有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男主角岳陽為了「愛國」拋下老母、妻子、幼子前往沙場抗日,而他擔任教職的太太胡茵夢後來為了保護學生一人隻身與日軍談判,最後落得"紅杏出牆"以及"漢奸"的罵名,結果婆婆上吊她投河。這部電影首次出現"梅花"這首主題曲,是村民發現真相後,在河邊一邊投擲花朵一邊高唱歌曲的感人場景。
如果電影演到這邊,基本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中共當年最愛的「白毛女」系列的影子。何況男主角最後從沙場回鄉,還帶著一位女護士準備再婚(喂喂~你這樣對嗎?!!)
然後本片上映2年後,電影男配角谷名倫從華視大樓墜樓死亡,根據民間傳說這起意外與蔣經國的二公子蔣孝武有關...好吧!我承認這部紀錄片不能也不是用來講這些五四三...不然就會變成東森「現代啟示錄」這類的節目。

梅花.jpg

不過如真要說缺憾,我倒是想提兩點:因為電影是沿著金馬獎的主線而走,因此台語片在這部電影裡是完全看不到的。當然,並不是楊力州導演故意要忽視台語片,而是國民政府、新聞局、金馬獎確實是有刻意打壓(或不重視)他們口中「粗鄙」的台語片。(這個講起來有點複雜,期盼有在看這篇文的你幫我理論化一下,就是導演在講一個被主權者忽略的歷史篇章,然後他自己也無可避免的忽略它….)。
另外,香港電影的部分也提得太少,尤其是當年「邵氏」與「電懋」兩大商業機構的激烈競爭,連帶的拉高國語電影的製作水準,以及爾後七O年代李小龍掀起的粵語功夫片浪潮(加上中南半島赤化嚴重)使得台灣電影在製作與投資環境上都逐漸落後於香港電影…

錯戀 張美瑤.jpg

但我也必須要說,雖然一向很厭惡政宣片,但我認為拍攝《我們的那時此刻》(或1.0版本《那時此刻》)是有其必然與必要性。
首先,可以藉由這個大雜燴的機會去正名(沒打錯字)一些什麼,例如:金馬獎跟金色的馬沒有關係,或一開始訂在10月31日頒獎是為了幫先總統(空一格)蔣公祝壽;另外黃建業老師為新電影提出的一些看法應該也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大意是新電影本就是一群小眾的非主流的電影,但當時的主流媒體都在大作它,這本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其次,就我的認知與印象中,台灣的金馬獎,可說是兩岸三地中包容性最強的電影獎,對比香港電影金像獎、大陸金雞百花的報名限制,金馬獎從一開始就跨越了地區的限制(當然這也跟當年的國家政策有關,並非真的那麼心胸寬大啦!)。不過就在台灣電影最艱困的時候,金馬獎既沒有停辦也沒有弄個什麼保障名額,頂多新增一個「年度傑出台灣電影獎」(第34屆到第47屆),而且這個獎的設立當初也被罵個半死說什麼是自我安慰獎云云,所以公正性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EF275390-AD68-04C4-58A7-81873156C518.jpg

如果你對華語電影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部《我們的那時此刻》,透過導演系統性的懷舊,或許你也會回憶起一些你的此一時彼一時

後記:不喜歡導演把《搭錯車》(1983)裡拆違建的畫面跟大埔事件剪接在一起,我覺得太insincere。

 

arrow
arrow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