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風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又譯《衝擊地景》),是紀錄片導演Jennifer Baichwal 帶著超十六釐米攝影機,跟著以工業風景照著名的平面攝影大師Edward Burtynsky,拍攝他的工作狀況。

兩組攝影團隊來到中國福建的加工區(看到驚人的人海黃色制服以及腳踏車潮)和回收工業垃圾的鄉村工場(訝異於身著淺藍色唐衫的婆婆身邊環繞著金屬回零件)、四川境內的三峽大壩(有觀光客、長官與遷移中的居民)、上海的新小資與Old people(差距不只是房子而已),還有孟加拉的煉油廠(想像不到年紀的小童工)。

紀錄(片)與紀錄(照片)交叉拍攝,最後完成一幅「人造風景」。

巨大!

油污是大河;工人是動物;回收零件是花草;大船是大山,高樓大廈則是參天神木。

其實這些景象對當代人來說並不陌生,更是第一、第二世界已經走過的道路。但是透過Edward Burtynsky的巨幅大尺寸照片(不知道是什麼相機拍的?是4*5嗎?),這些醜陋的景象好像變成一張張美麗的風景照。



一不留神,我們會以為看到安瑟.亞當斯 (Ansel Adams)的作品。
 

想到一件事情:通常我們都不會說一幅畫是假的(這裡的假不是指贗品的假),但是我們常常控訴一張照片是造假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幅畫無法呈現真實,一張照片是否就可以呈現真實?

我們覺得照片不能造假,因為在大眾的認知中,照片是在某個決定的瞬間切斷了時間。

但是在這部紀錄片中可以發現,Edward Burtynsky是使用長時間(不是瞬間)去拍攝一張照片---先用拍立得,再決定是否正式拍攝;給農民表演費,請他們反覆的走----,也就是說,他追求的不是紀錄(Document)而是建構(Construction)。

 

又或者我們常常討論紀錄片是否真實的問題,卻不會有人去問:這是不是一部”假”的劇情片。

《人造風景》是一部紀錄片沒錯,片子裡沒有”重演”的問題,他也誠實的拍下了Edward Burtynsky團隊給被攝者表演費,或是為了拍照而跟官方唬爛的狀況。紀錄片也跟著Edward Burtynsk的腳步:開場長達5分鐘的推軌(Track)鏡頭,可以發現,經過工業化時代而自認為熟悉加工區的我們,早就陌生於這驚人的一幕—超級寬廣的車間(工廠),投入多少工人的青春與生命。
 

所以《人造風景》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嗎?這要端看你怎麼定義真實,在我的認知裡,起碼我認同約翰葛里遜(John Grierson)所說『真實世界裡其實沒有絕對的真實。』



所以,觀眾還是可以察覺導演怎麼試圖加工(Manufacture)一部紀錄片—大量的電子音樂,女民工不知所云的訪問,資本家/官方近乎洋洋得意的發言,上海住在高樓的新富階級與木造平房裡老人的交叉剪接。 

但是那些加工品去哪裡了?是誰僱用民工?新富階級收入管道是什麼? 

打開Google,鍵入『人造風景』,我們會發現片子大多被歸類在「生態 環保」的標籤下。然而工業化、資本化、都市化對第三世界的強行輸入,經過本片導演的生產線,最後卻產出「中國威脅論」這個加工品。

所以《人造風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指的既是那被攝的景象,也是Edward Burtynsk的攝影作品,也是本片。 

別人的風景你的夢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