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前的春分時刻,在戲院觀賞法國電影新浪潮教母Agnès Varda(安妮.華達)或譯(艾妮耶絲.華達)的紀錄片作品《沙灘上的安妮》(Les Plages d'Agnès),對於電影或者作者本身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買大象還在網誌上寫著,好想看看紀錄片中所出現的那些導演舊作,像是《南角情事》或《無法無家》。但買大象自己其實也說過,我是一個不太用功的觀影人,所以雖然我知道如果認真找(甚至是不太認真找)這些作品應該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但我還是沒有去找(一方面也是沒有上網看影片的習慣)。
 
前一陣子朋友突然拿了一片《無法無家》(Sans toit ni loi )的DVD給我,還撂下一句「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看」然後就飄走了。這句話讓買大象想了好久...買大象覺得自己這幾年來,心情好像沒有太大的起伏,無所謂好也無所謂不好,大概是已經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了(感覺要退休了),所以不管朋友那句警告,當天晚就看了DVD....我想我朋友說錯了,本片並不是「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看」而是「看了一定會心情不好」...
 
如果按照法文原片名直翻"Sans toit ni loi"就是「沒有屋頂也沒有法則」,所以本片的中文譯名就是《無法無家》,我很喜歡這個片名(比起什麼「天涯淪落女」真的好太多了),《無法無家》4個字傳神的表達出本片的劇情脈絡,也承襲的法文原片名押韻的趣味;另外,我也覺得「無法無家」頗有老子《道德經》中「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兮若無所歸」的意含。
 
買大象看的是英文字幕版本,以我的"菜菜子"英文程度,也許可能應該會誤解影片中部分細節,不過還沒嚴重到妨礙我觀賞影片,或許這是華達厲害的地方,也或許是本片的主題超越了語言與文化的層次。
 
"Sans toit ni loi"既然也曾翻譯成"天涯淪落女",想當然耳,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位女流浪漢(買大象在這邊有個漫畫對話框:為什麼已經用"漢"字,卻又是女?--->岔題了),影片從小鎮居民發現一具無名女屍開始,倒敘去追蹤這位女子曾接觸過的人,曾到過的地方,以類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一個不小心會拍成藍色蜘蛛網),一步一步建構出這女子的生前樣貌。
 
女子似乎名為Mona(但誰又知道這是否就是她的本名?),她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要往何處去,一開始她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時候,還有人願意載她一乘、幫助她。隨著時間過去,日漸邋遢的Mona越來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行為也開始失控...一切終於走向崩潰。
 
在Mona的旅途中,有幾位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過客(或者Mona才是他們生命中的過客?)。例如:在山上牧羊的一家三口,丈夫是哲學系畢業的,他讓Moma住在自家隔壁一個巴士車廂改裝的房間中,也給Mona一塊土地得以自力更生,可惜Mona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不知道這句話在法文中有沒有對應名詞),除了抽煙、看書,她沒有做任何一件有附加價值的事情,牧羊人以"這不公平"為由,將Mona趕走了。
 
這一段經歷,買大象個人覺得牽涉到很嚴肅的議題:無政府主義的理念分裂--(以下部份文字節錄自wiki百科)大多數個人無政府主義者認為未使用的土地並不是社會共同體的集體財產—它只是還沒有被佔有而已,也因此個人不需經過許可便能使用它們,也無需向社會共同體付出使用費用。班傑明•塔克說:「無政府主義認為土地並非屬於特定的某些人的,而是屬於佔有和使用它們的人」,這是無政府主義對於"土地"的基本概念,不過接著對於"勞動"的概念各支派就開始有了分歧。個人無政府主義擁護對勞動產品的私人所有權,而那些沒有勞動的人則不會取得任何價值;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如彼得•克魯泡特金則反對普魯東支持勞動產品的「私人財產」(如報酬,或稱之「勞動結果的酬勞」),而是主張由勞工們自由的分配產品。Mona跟牧羊人對於"勞動"定義的彼此牴觸,造就了他們最後一次的衝突。(當然,你也可以說,其實只是Mona懶惰到家....這也是說得通啦!)
 
 
接著Mona遇到一位有氣質的女大學教授(好像是教植物學的),女教授(菁英份子)對Moma充滿了童趣般的好奇,她讓Moma搭順風車,買東西給她吃,但無法帶她回家也無法帶她進餐廳,教授的男學生對Mona的觀感更複雜似是蔑視似是同情。網路上部分評論,為此稍稍撻伐了女教授一下下,不過買大象我個人覺得導演華達對此倒是沒有這麼嚴厲的指控,或許可以這麼說「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但如果我們再回連結到老子的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Mona與教授不過於彼此的生命中擦身而過,為什麼教授要背負Mona的命運?一如那位原本承諾要給Mona一個家的外籍勞工,在Mona眼中這位曾經多情溫柔的他比那位用"性"來交換工作的修車廠老闆還壞!
 
目前在網路上查到資料,《無法無家》當年在國際各大影影展橫掃千軍,包含1985年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85年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1985年法國 Georges MELIES 獎、1985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1985年天主教電影獎、1986年 Los Angeles(美國)影評人獎最佳外語片獎、1986年 Bruxelles(比利時)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青年評審組)、1987年 Durban(南非) 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買大象個人覺得,如果影片只是"透過女遊民的身分來控訴這社會"這麼單面,是不可能會得這麼多影展這麼多國家評審的青睞,我認為1968年法國發生的5月學運所遺留下的革命思想,以及其後1975年開始逐年攀升的失業率,新貧階級的出現衝擊以充分就業為目標的凱因斯福利國家(Keynesian Welfare State)都是《無法無家》影片的構成要素社會主義的崛起並不是我們以為的"人類的正義感"的結果,而是社會(階級)對立以及隨之而來引發的鬥爭之結果。同理,華達並不是單方面的美化所謂的"個人主義"或"自由主義",Mona確實曾說過「這裡有那麼多房子,那麼多房間」(但沒有一間屬於她),不過她也說過「在路上流浪比較好」;怎麼做都只是一種選擇。
 
 
所以在人權、反戰、自由的意識背後,接踵而來的就是是嗑藥、性解放與死亡。
 
劇情又走回了影片的開頭,在小提琴旋樂聲的背景音樂下,Mona死得很哀傷很淒涼,對於那些"受訪"的路人來說,死的是一位不知名的女遊民,但這個時候,台下的觀眾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首屬於無法無家的青春輓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