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梵谷,世人總是有著神秘的傳說。
我不知道這些令人落淚的傳說,是否源自他過於早逝,以至於我們無法有足夠的資料全面分析他的人生;或者是因為家族對他的保護,總會辦法遮蓋負面的訊息。
有時候會想,如果藝術可以超越文字,為什麼我們還要透過那麼多書籍那麼多史料來分析梵谷這個人。

據說他曾經愛上妓女席恩(Sien),但是他是真的愛上她嗎?
那是不是只是兩個孤獨的人相互取暖而已,又或者是梵谷的牧師精神讓他想要拯救一個「墮落」的女子?
梵谷的耳朵到底是誰割的?
據說是他自己精神病發作後自殘的行為,也有人說是高更為了擺脫梵谷的糾纏而攻擊他。
梵谷為什麼自殺?
有人說因為他得不到世人的賞識抑鬱以終,有人說他不想再造成弟弟西奧負擔,也有人說因為高更的離開讓他太傷心。
答案眾說紛紜。太多的臆測使得這位早逝的畫家越來越神秘。
唯一有共識的就是---大家都說他很可憐---懷才不遇、英年早逝。
但是我並不覺得他可憐。
因為他一直到死都還在畫畫,他知道自己喜歡畫畫,也知道自己可以畫畫。
這樣不是很幸福嗎?
有多少人在30歲之前就能完整的自我確定呢?
即便一生只賣出一幅油畫,他還是不斷地畫不停的畫,尤其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年,發展出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這是他對自己的偏執也是對藝術的偏執。
況且我覺得他悲劇性的一生並不能完全怪罪於繪畫。
梵谷本來就是一個就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不懂得拿捏分寸的年輕人。一如早期擔任代理牧師時,因為過度的投入與狂熱,反而使福音佈道委員會的成員,認為他不適合擔任傳教士一樣。
佈道委員會要的是在一旁觀看並引導礦工們認識上帝的牧師,而不是把自己弄得跟礦工一樣邋遢的梵谷。
所以即便梵谷沒有轉行改當畫家,當牧師的他會比教快樂嗎?
梵谷的幾幅油畫,我最喜歡的是【聖雷米花園療養院】以及【有絲柏與星星的小路】。剛好這次史博館的展覽有這兩幅畫。
在展場裡看著【聖雷米花園療養院】竟然流淚了,很難想像,藝術超越了語言打動了人心,這種事情會發生在不具藝術細胞的我的身上。
【聖雷米花園療養院】是梵谷在在割耳事件之後,因為精神狀態過於瘋狂,而被安排住進附近聖雷米的精神病院。
當一個人被安排住進佈滿鐵窗的精神療養院時,他的生命還有希望嗎?他還被愛著嗎?他還能愛人嗎?
以梵谷偏執瘋狂的個性,他會乖乖的接受安排嗎?
據說他剛進療養院的時候,只能在房間裡,透過鐵窗看著外面的景色,等他稍微可以自由活動了,他又開始不斷地畫畫。
結果我們看到了他安靜的在花園的一角,為這個小小地天地描繪出一張充滿春意的畫作。
畫作的風格是那麼狂野,他把新印象派的分光法、點描筆觸改成了緞帶般粗曠卻又柔和的線條,他不再局限印象派所主張的"你看到什麼",而是透過顏料表達出"你感覺到什麼"。
所以畫給人的感覺是那麼孤獨卻又那麼安靜。
好像聽到小鳥的啼聲,卻不會有人出現在小路的盡頭。
【有絲柏與星星的小路】是梵谷在普羅旺斯時期最後的畫作,他稱之為「普羅旺斯的回憶」,畫作中的絲柏樹是那麼的高大,已經穿越天空了。而星星是亮得那麼的誇張,以至於整個天空都折射了星光並讓我們看清楚了小路上夜歸的行人。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要去哪裡?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們好像很快樂、很平靜,他們走向小路的盡頭,要去拜訪某一個朋友。
Wikipedia上說梵谷死時留下一句「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意思是「悲傷會永遠留存」,而我相信是這一份悲傷使得梵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