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聽人提起他看完電影《投名狀》之後,覺得本片沒有什麼電影以外的事情可以講,所以他跟同學只有轉移注意力,最後發現電影裡的鴿子體積大得超乎尋常。
嗯~好,我沒發現那不合理的鴿子!
不過倒是可以一起來談談關於電影以外的事情。
因為「電影以外的事」這個標題在《龍紋身女孩》用過了,所以就改用我最近的口頭禪---有的沒的(請用台語發音)。
張徹/傳承
熟悉香港電影的人一定都知道大導演張徹。不熟悉香港電影的觀眾,40歲以下的,也一定知道王羽、午馬、狄龍、姜大衛、傅聲、李修賢、戚冠軍、梁家仁、錢小豪以及本屆香港金像獎影后惠英紅...這些人都是張徹的入室弟子。至於30歲以下的,不可能不認識揚名國際的香港大導演吳宇森,他也是張徹的入室弟子,而且是張徹硬逼他走導演的路。(吳宇森原本想當演員,但張徹無論如何都不給他幕前的機會。)
關於張徹的作品與生平,網路上資料非常豐富,大家可以自己上網去瀏覽。今天想講的是張徹留下的一點東西,或是邵氏留下的一點東西,或是像老人一樣追憶1960-70年代(其實我還沒出生)。
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有兩種說法,一是《投名狀》導演陳可辛承認原本他是要改編張徹的《刺馬》,但改到最後越改越多,已經不是《刺馬》原本的格局,結果就乾脆連片名都改了。另一種說法是陳可辛否認本片是改編自張徹的舊作,不過我覺得陳可辛不會把觀眾想得這麼無腦,畢竟劇情大綱還是有90%的相似度。
當然,說《刺馬》是張徹的舊作對陳可辛來說並不是那麼公平。「刺馬」實為民間傳說的「滿清四大奇案」之一,早在張徹之前,就多為戲曲折本所用,只是張徹的電影太深值人心,導致大家還是忍不住拿這兩部電影來超級比一比。
張徹值得流傳的電影當然不只《刺馬》一片。
在黃梅調盛行的60年代,女明星當道,甚至連男主角角色都是由女生反串扮演,並且男男女女合唱獨唱軟軟語盛讚田園風光、吐露對彼此止乎於禮的愛意。張徹不擅長也不喜歡這樣的電影,他在邵氏年代樹立起自己的風格,開創另外一個類型-武打片。他所提倡的『絕對陽剛』、『灰色人性』、『暴力血腥』、『兄弟情誼』、(甚至被人懷疑帶有一點同志色彩)影響後世至今,多部電影也一再的被改編重演。
前面說過的吳宇森當然是他最得意的弟子,看過《喋血雙雄》的(好啦 或是《變臉》Face off 啦!),一定會被李修賢與周潤發互不相識卻又彼此熟知的劇情給震撼到。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李修賢坐在發哥家的客廳,想像當天槍戰的場面,鏡頭緩緩移動,李修賢竟然跟周潤發合為一體了。
而我最喜歡的導演導演之一杜琪峰,很明顯的也受到張徹的影響,例如:改編自1795年《洪拳小子》(傅聲主演)的《赤腳小子》(台譯:江湖傳說)。我個人覺得本片是早期郭富城尚未跳脫偶像框架時表現最為亮眼的演出,後來郭富城以《三岔口》和《父子》連續兩年蟬聯了台灣金馬獎影帝,也不過證明了杜琪峰的先見之明。
只是,好演員需要好導演,好導演也需要好故事,《洪拳小子》/《赤腳小子》講述一個連鞋都沒得穿得窮小子,不顧前輩隱諱埋名的教誨,利用功夫為他贏得第二雙鞋(第一雙是前輩送的),然後迷失在繁華的商業權力爭奪中。杜琪峰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如下『一個沒有鞋穿的人一開始只希望有一雙鞋,但是有了一雙鞋,他又會想要一雙更美的鞋,等到他的鞋越穿越好,這個人一定會變。』
《洪拳小子》/《赤腳小子》裡面,傅聲/郭富城從出場時一派天真爛漫,不諳人情世故的傻笑,到最後為了一雙鞋(名利)而投靠敵方,這是一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主角,在這之前,至少我沒有看過類似的電影角色安排,在一般的電影裡面主角就是要帥、要正義、要武功高強最好還要能神出鬼沒跟超人一樣。但傅聲/郭富城不是這種人,他們要權他們要錢---這才是真正的男兒本色。
張徹甚至比杜琪峰更絕情。傅聲比起郭富城更野性也更快社會化,在電影開場不到5分鐘,他就追著大師兄問那個黃黃的會叮叮噹噹響的是什麼(懷錶),又問當雜工一天能掙多少錢呀?他來到大都市不到半天,已經知道錢的好用了。比起來,杜琪峰處理的郭富城一直到最後都還是好傻好天真,更符合「偶像」的需求。
在張徹的電影裡,最帥的一刻就是為兄弟情誼站著流血身亡的時候,在他的骨子裡一直將男性情誼放在至高的位置,他也瞭解所謂「英雄」即是「梟雄」,一如《刺馬》/《投名狀》裡面的馬新貽/龐青雲(狄龍/李連杰)。
陳可辛在劇情的處理上有他的獨到之處,《投名狀》裡人性更深沉,官場也更詭譎,但就像《刺馬》的英文片名"The Blood Brothers",這個片名可以說是張徹留給香港電影圈後輩們最大的財產。
張徹一生執導超過90部電影,2002年6月因病在香港去逝。過世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同年4月在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頒「終生成就獎」,他的數十位弟子全都站在他的身後為他鼓掌。頒獎典禮上他說了一段話,大意是「面對韓國電影來勢洶洶,香港電影圈應該更團結,拍出品質更好的電影,不要消失在一時的潮流之中。」這是他留給香港電影圈最後的遺言,也是醒世恆言。
末日/重生
就實際層面來說,景氣極端低迷的香港電影圈,不可能只靠前輩一段打氣的話,就能重新振作。也曾經有人預言,香港電影將會將台灣電影一樣死去,不過當時打擊香港電影最大的除了韓國片,還有盜版,觀眾都不再進戲院看電影。幸好,02年也是本片導演陳可辛的一年,他所監製的《金雞》是為該年度全港票房排名第8名,更讓女主角吳君如轉型成功,一舉奪下金馬獎影后。同年他執導的《三更之回家》,是為其所推動"泛亞洲電影"中的一部,高品質的製作規格,使得該片成為華語驚悚片中的佳作,並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導演獎。
陳可辛一邊風光接受鎂光燈的拍攝,一邊暗自苦惱香港電影的未來。
人人都想拍大片,但是拍大片的付出與所得,便是如人飲水了。2005年,陳可辛先以歌舞片《如果.愛》做為探路之作,試著導入「大成本」、「中港合作」等製作模式。這樣的模式成功之後,陳可辛認為上述的兩個方式是挽救香港電影的最後招數,2007年,製作預算十三億台幣(四千萬美金)的大型歷史劇《投名狀》也成了他的背水一戰。
據說當年在天寒地凍的河北拍戰爭群戲,預算與時間的壓力把陳可辛逼得要發瘋了。當時他的女友吳君如去探班,問了一句『為什麼要這麼辛苦?』陳可辛回答『我希望觀眾會進戲院看香港電影。』
結果《投名狀》不負眾望,在2008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奪得8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李連杰亦憑此劇成為最佳男主角。同年在在台灣第45屆金馬獎一舉奪下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視覺效果等三項獎項。票房方面也算理想,本片全台票房約140000000台幣;香港票房約27,495,779(台幣110890000),據說中國大陸票房為2.6億人民幣(台幣1192500000)。整體亞洲票房應該有破12億,雖然因為投資太大,這個票房數字不算有賺錢,不過已經是華語電影破紀錄的表現了。
只是...「大成本」、「中港合作」能不能挽救香港電影呢?
也許吧!想來我近年覺得喜歡的或是看過的港片的確都是在這個模式下製造出來的:《十月圍城》《畫皮》《葉問》(不好看!但甄子丹帥)...又反過來說,如果說這種製作方法已經不是可逆轉的模式(內地光是解放軍臨時演員就贏過亞洲任何一個國家呀~),陳可辛的先行一步,不知是延後宣佈香港電影的末日或是提早宣佈香港電影的重生?
歷史劇/Fiction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喜歡拍/看(大型)歷史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投名狀》、《夜宴》、《三國-見龍卸甲》、《墨攻》到《赤壁》....如果說劇情片的是"Fiction",那...這一類的電影,有虛構的成份在嗎?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知道故事的背景,也知道故事人物的設定,甚至你知道結局(尤其是《赤壁》),你還期待在電影院看到什麼?
場面浩大的戰爭畫面?耗資千萬的美術設計?還是舞文弄墨的帥哥美女?
電影如果失去了想像力,他還是電影嗎?
因為喜歡武俠小說,所以我個人也偏愛古裝電影,但是如果說每一年我們最好的選擇,都是當年預算最高、宣傳最大的一部,不是(《投名狀》就是《赤壁》),那有想像力的導演或是真正具有Fiction的電影不是很可憐嗎?
後記1:在此強烈建議對華語片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看張徹的資料,因為你一定想不到台灣戰後拍攝地第一部國語電影片《阿里山風雲》就是張徹與張英聯合執導。本片是(上海)國泰電影公司的作品,原本只是計畫在台灣取景,幾天後就要回上海後製,想不到電影還沒拍完,大陸就淪陷了,結果外景隊的人只好留在台灣完成電影,之後這些人輾轉去香港發展。30歲以上的台灣朋友倒背如流的歌曲『高山青』(高山青~澗水藍~)就是出自本片。而且他實在太多經典了!
後記2:吳宇森拍完賺錢的《赤壁》後,希望他可以遵守對老師的承諾,認真籌備張徹一直想拍的《華工血淚史》。
後記3:加贈《赤腳小子》感人片尾!杜爺為什麼不讓他穿到鞋子呢?騙到我的眼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