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我們先跳過金馬影展,來聊聊新片吧(毆~)

今年在金馬影展有幸觀賞了日本動畫新銳導演新海誠的新作《追逐繁星的孩子》,並且參與了映後座談。映後座談開放給沒有買到本場電影票的粉絲入場,電影剛結束,水銀燈一開,在外面苦苦守候的影迷們就急著魚貫入場,真的是把映演廳給塞爆了,就連走道都擠得滿滿滿---這時,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原來,新海誠已經被譽為『宮崎駿』的接班人---而且在台灣已經這麼有名了!
在開放Q&A時,有一位觀眾說「大家都說你是宮崎駿的接班人,而且我也認為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一點也比不上你....」這一番言論讓整個會場都哈哈大笑,雖然當時我心裡有小嘀咕一下「這樣講會讓新海誠導演很為難吧?」但我想所有看過《地海戰記》的觀眾在這一刻都不得不點頭稱是。

《地海戰記》故事情節鬆散,人物描述平面化,整部影片完全沒有中心主旨。在看電影的時候,我有一種在看當年台灣所謂新銳導演的電影的錯覺:男女主角整個不知道在陰暗什麼?在憤怒什麼?然後女主角變成龍還真的帶給觀眾一個大驚奇---整部片真的是沒頭沒尾到一個極致---吉卜力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網路上很多人討論『如果宮崎吾郎不是宮崎駿的兒子,他有可能當導演嗎?』關於這一點買大象我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首先,我認為如果吉卜力核心團隊中有任何其他人例如高畑勳或鈴木敏夫甚至是米林宏昌的兒子/女兒也想從事動畫導演的工作,應該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機會;其次,一如電影《大國民》中說的『Some people can sing. Some can't. Impossible! Impossible!』(有些人天生能唱,有些人休想)如果宮崎吾朗真的can't sing,他爸是日本總理也沒用---這是我當時的想法。

宮崎吾朗能不能唱呢?2011年底在台灣上映的吉卜力新作《來自紅花坂》(コクリコ坂から)是吉卜力給他的第二次機會,我想也是觀眾給他的最後一次機會。

《來自紅花坂》是改編自1980年期間在日本發行的少女漫畫(佐山哲郎原作、高橋千鶴作畫),根據宮崎駿自己的描述,他在完成電影《風之谷》的那年夏天,獨自一人跑到岳家位於信州山中的小木屋中過個幾天荒野生活。因為工作的疲憊,加上一進小木屋就處處觸景的憶起以前帶著孩子與岳父母一起來度假的往事,那種過往夏日不會再回來的沉重心情,讓他無意間去翻閱的外甥女留下的少女漫畫刊物,也因為看了其中高橋連載的作品<コクリコ坂から>,竟然讓身心俱疲的他得到舒緩。有一天他的一群動畫好友前來找宮崎駿,他們百般無聊的輪流看起那殘缺不全的連載,最後派一個人跑去鎮上把高橋的作品單行本買齊,然後一群大男人就窩在小木屋裡看起少女漫畫。雖然這樣迷戀的心情只限於夏天,不過從那時候起他不僅成了高橋的漫畫迷,也有想要將其漫畫改編成動畫的構思。(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6:東販)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電影《來自紅花坂》的人物與劇情設定與原著漫畫有一定篇幅的更動,因為沒看過原著,所以這裡只單純的談談電影。

《地海戰記》最為觀眾所討論的,就是其中的弒父情節:男主角說「我爸爸是個偉大的人....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內心的黑暗....」(宮崎吾朗「爸爸是個一百分的導演,零分的爸爸」)。其實,綜觀宮崎駿的作品,「缺席的父母」一直也是他的創作核心。根據宮崎駿的自述,他的父親也是一個不及格的爸爸(發戰爭財、到死都沒有正經過),所以理所當然般(宮崎駿掛名編劇),《來自紅花坂》的父親還是只活在回憶中的身影,照片中的三個好兄弟,兩個都死於戰爭,剩下一位不知所蹤。而影片中唯一的一位男性長輩,則是身份不明的「養父」,或許這是戰後亟欲修復社會建設,並計畫以經濟重新開始的日本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戰爭中失去的已經無法挽回,未來怎麼走下去才是要面對的---這也呼應了與日文版的文宣『昂首向前走』(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根據買大象推測《來自紅花坂》在宮崎駿心中的原始設定應該是架空或者絕非日本本國故事(推測原由來自海報中女主角的外型與服飾),但不知道為什麼宮崎吾朗恢復原本漫畫的背景設定只是將年代往前一點(原漫畫為1970年,電影則設定在1963年東京奧運前夕),或許宮崎吾朗不像他爸爸對戰後的日本總有掩飾不了的討厭跟失望吧!

《來自紅花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重現1960年代的日本社會,因為我不是日本人,在畫面與各種設定上,無法找什麼碴(買大象這個人有時候看電影的心態很扭曲,小朋友不要學),所以更可以投入在這個懷舊的氣氛當中。不管是黃昏市場賣可樂餅的攤位,或是偶爾驚鴻一瞥的法文書寫,以及電影中最重要的場景學生社團地點「拉丁大樓」,都美得讓人如此緬懷。
雖然東京近郊有工廠噴出黑煙(很難想像吧?!)、街上擠滿了人、東京辦公大樓已經有泡沫經濟的徵兆,但在東京奧運會前夕,但日本的海與天空依然閃閃發光,世界因為青年的到訪而充滿希望。

 

那個年代日本高(男生)中生活潑自主的校園生活,也讓買大象感到驚奇,原來戰後的日本並不是只靠「有一天日圓要超越美元」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重新站起來,多元的活動、獨立的思考、對未來充滿信心、對過去保有珍惜...一切的一切構成了百花齊放的1960年代,也構成了《來自紅花坂》純愛電影以外的價值。

(下文有雷,慎入)
對,其實嚴格來說《來自紅花坂》是一部講述一對高中男女純愛故事的小品。根據維基資料,原著漫畫還滿複雜來著(可能因為是長篇漫畫),為了濃縮與聚焦,宮崎父子把它改編得很單純,週邊人物戲份也不重。就戲劇效果來說,這樣的改編我是沒什麼意見,畢竟這樣子總比拉拉雜雜講一堆好。不過我不知道到底是宮崎吾郎本人的人生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呢?還是他一直保有少女(少年)樂觀的心性?劇中男女主角遇到這麼令人感慨的命運,竟然表現得如此平和?!
是,我當然知道他們要故作堅強,但那是要堅強給朋友家人看,不是堅強給觀眾看呀!導演~~~
因為看不到其中傷心、難過、絕望的心裡層面,所以會覺得結局來得太快太輕鬆,好幾次的觀影情緒都無法連貫,感覺好像長篇小說中間跳掉了一大段直接翻到最後一頁,又像小龍女跟楊過出了古墓就結婚一樣(抱歉,買大象文筆不佳,只能講出這樣不倫不類的比喻),導演宮崎吾郎曾說『相較於現代的告白會說「說不定喜歡」、1980年代說「請跟我交往」、60年代則是說「請和我結婚」。言語中沒有曖昧而且明確。60年代還是高中生的鈴木製作人也只會說出自己在想的事情,會照字面接收對方的言語。就是像他那樣的人們創造出豐饒的社會』,或許導演是按照這樣「Yes or No」來描述主角們的心情,沒有中間值,自然就不會困惑,但真的不會困惑嗎?
導演,我好想知道夜晚的時候風間學長一個人在想些什麼呀!?

 

總體來說《來自紅花坂》算是滿不錯看的,當然我得承認因為《地海戰記》實在是太爛了.... 《來自紅花坂》劇情流暢,主角個性清楚,商業元素掌握得很好,就電影來說算是很值得推薦。做為一部描繪日本『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戰爭和戰後的青年混亂期、以及父母青春年代』的電影(<高度成長期>と<戦争と戦後の混乱期>、親子二世代の青春を描くことで)《來自紅花坂》算是很成功。不過作為一部『愛情電影』...在小海說「今天不想洗澡」的時候我有偷哭一下,之後我就沒被感動了---雖然後來她做了『即使是親兄妹,我還是會〝一直〞喜歡你』這麼有用勇氣的告白。

回到Sing的預測上,宮崎吾郎能不能唱?
說實話,如果還有機會,我願意再進場一次。

後記:跟本篇主題相呼應一下,主題曲真好聽,買大象要去買原聲帶~但如果風間學長跟小海說『我們是親兄妹』的這一場戲能用這音樂就好了。宮崎吾朗用的音樂太俏皮了啦!

 
 
 

 

同場加映:台灣東販出版社出版的兩本文集《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6》 《宮崎駿: 折返點1997-2008》非常值回票價,吉卜力迷不可錯過。

另,我希望台灣的片商偉博能好好的重視這次翻譯沒把全文翻出來的事情(很多影像上的文字或是畫外音是有時代意義的),我覺得翻譯這樣處理對導演的創作是一種傷害。翻譯問題請看 陽光男孩躁鬱症 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