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是老話一句,好久沒更新了,趁著國慶日,大象連休了五天,終於可以來個四連發(講得好像多了不起,一天低於一篇這麼可憐的產量也敢提...)

以下正文開始-------------------------------


很喜歡《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Michael Sandel舉的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大意是這樣的:假設一名恐怖分子嫌犯在事件前一天被捕,你有理由相信這嫌犯有關鍵情報,是一場將會殺害超過三千人的恐怖攻擊,如果拷問這個嫌犯可以獲得情報,正確嗎?

如果事情迫在眉睫,炸彈即將要爆炸的前一刻,買大象相信,多數的人(包含我)會選擇〝小小的〞刑求一下這位嫌疑犯。
根據Sandel教授所言,我們這樣的選擇理論基礎應該是來自於「功利主義所強調的人們會選擇將他們的集體人生用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安排」,也就是「犧牲一個人換取三千人的幸福」。
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不覺得這樣的想法有什麼不對...好,也許我知道它不對,但我會說「這是不得已的下下策,我也不想...」

但Sandel教授補充了一個條件「如果我們刑求嫌疑犯的小女兒呢?這樣不是更能確保嫌犯說實話嗎?」

 

如果換成這樣的假設,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會否決這提案。
好,問題來了,一樣是「犧牲一個人換取三千人的幸福」為什麼刑求嫌犯可以,拷問他的小女兒不行?

看完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執導、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強•艾德格》(J. Edgar)時一直想到這個例子。

《強•艾德格》透過故事的主角也就是美國調查局(FBI)傳奇人物-胡佛(John Edgar Hoover)的敘述,來回顧他權傾一時的傳奇人生。

 

電影分成兩個軸線,已經擔任調查局長職務長達半世紀之久,超過花甲之年的老胡佛是主要的敘事者(narrator),他正在請年輕的幹員幫忙整理他的口述資料,以便出版回憶錄。而他的回憶要從不到30歲的胡佛開始講起,好似年輕的胡佛才是故事的主角(Leading role)。

有趣的是,一般我們看到主角自己當旁白的電影,觀眾會自動把聲音與人物連結在一起(他們是同一個角色),但買大象在看《強•艾德格》時,一直覺得年輕的胡佛是年輕的胡佛,老的胡佛是老的胡佛,與其說老胡佛在回憶,不如說他在講一個故事,因為他的語氣太平淡,態度太疏離。

事實上電影開始不久,導演就已經預告這樣的分裂,來自電影開始不久-他要人家稱他為艾德格(Edgar)而不是強(John)。

20來歲的胡佛看到上司的家被當時的地下共產黨員炸個面目全非的時候,似乎有股力量在他的內心萌發--〝當正義坐視,邪惡就會興起〞...所以他想了很多方法來對抗邪惡勢力,例如:創建指紋檔案、發明簡易資料搜索系統.,最終在不到30歲的年輕之姿,做上了調查局長的位置(9年後改制為聯邦調查局),一直當到他77歲過世的那一天。

 

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跟胡佛有關的資料,簡言之就是這個人的評價兩極,褒貶不一。

愛之,認為二戰之後美國(甚至全球)籠罩在共產主義的陰影下,胡佛極力消滅每一個可能顛覆國家的可能性;其後又屢屢與黑社會犯罪集團正面交鋒,為動盪不安的社會帶來穩定的基石。
恨之,認為他利用竊聽、跟監、賄賂、假造文件等不法手段取得秘密資料,用來威脅、騷擾異議分子,甚至是總統本人...


胡佛本人的私生活也留給後世諸多揣測,一般認為調查局副局長克萊德•托爾森(Clyde Tolson)是他的同志戀人。他們除了白天因為工作的關係同進同出,甚至每天一起共進午餐,也會一起去旅行...但胡佛本人當然是否認到底,電影中甚至有一段是他與由艾米漢莫(Armie Hammer)飾演的副局長一起嘲笑當時的總統夫人愛蓮娜•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跟某位女記者有一腿的橋段...

這麼強烈極端的行為與評價,由金獎導演克林伊斯威特講來,卻一點都不激情,反而有點沉悶,但買大象認為這是導演的功力之處。


這個人就是這麼的兩極,但兩邊的評價與描寫一定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失真的偏激,電影前2/3的持平敘述,與其說是兩面討好,不如說是導演/編劇想較為真實的呈現胡佛其人其事。但千萬因為只看了前面就以為,這只是一部由兩大帥哥(好吧,我承認李奧納多有點歪掉,但Armie Hammer真的好帥喔!心心!)偽劇情片(你 到的,有好些片子真的拍記錄片就好了,不需要出動演員)。因為本片一直到最後你才會漸漸了解導演對胡佛真正的描寫。

 

他的口述歷史中參雜了無數個謊言(很多場合根本不是他本人下海去槍林彈雨的)、他曾對副局長口出惡言(你不要成了阻礙)、他對母親依賴的程度簡直就到了媽寶的地步(是說朱蒂丹契真的好適合演這種有點恐怖的角色),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覺得這個人一無可取,否則又怎會有兩位忠心耿耿的屬下兼知己一直跟著他不離不棄呢?


導演敦厚含蓄的拍攝手法,從胡佛與副局長之間的情感路線可以窺見一二。當然,他們都從用言語許諾過對方「我需要你」「我們要每天一起吃午餐」甚至兩手交疊的畫面出現不只一次。但唯一的情緒外露在整部戲就這麼一次:胡佛對克萊德說〝我想結婚了,你不該是阻礙〞(忘記確切的單字,知道的人麻煩糾正一下),克萊德對著胡佛咆哮、摔杯子、揮拳,兩個人扭打成一團之後,他們深深吻了對方...

 

對於片子,其實我是有點小失望的。雖然就電影來說,這樣的溫厚技法,還是挺讓人喜歡的。不過,我還是想要得到觀點,我自己的觀點在文章一開始的時候就講得很明白,而我也不是希望導演有跟我一樣個觀點,只是我總覺得看到最後不是很確定如果歷史上沒有過胡佛這號分裂人物,美國的政治會分裂在什麼樣的道路?

 

PS:本文副標為:新發現帥哥一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冰麒麟似不象 的頭像
    冰麒麟似不象

    媽媽, 請買兩隻大象給我

    冰麒麟似不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