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沒有過這樣的印象?是關於美國(西方)的:在郊區,一幢幢獨棟兩樓木造房屋,這些房子外觀建材或內部格局大同小異,前院有草地後院有車庫,玄關木頭鞋櫃上擺著全家福照片,通往二樓的樓梯還綴著去年聖誕節的飾品。小時候的似不象覺得「哇賽!這真是太棒了!真想住這樣的房子」,因為在我的認知中,有房子有車子就代表成功的人生。如果當時我懂得這叫就做「中產階級」,那我一定會握拳發誓”我要當一名中產階級”(大喊!!!)。
而在之後,才發現,左邊那一棟的屋主說自己是律師,但他真實身分是幫黑道製毒的小頭目;又或者右邊的屋主每天都開車進城上班,其實他是在市中心當乞丐;又或者對街那一棟,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不過他們家的地下室卻埋著…
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 )的新作品《雪地迷蹤》(The Captive ,2014)一如他多數的作品,都是在探究這些房子的背後,糾竟(盛竹如配音)藏著什麼樣的祕密。
《雪地迷蹤》的主題是失蹤兒。
關於失蹤兒的電影好像有不少,例如《失蹤時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 ,1999)、《遺忘在公園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Park,2007)、《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2007)、《第八日的禪》(八日目の蟬,2011)…雖然每一部主題都不一樣,但總體而言,主力都是在描述失親家庭的父母怎麼在混亂自責中度過那亂七八糟的幾年,以及多年後找到孩子又如何艱難且無法重拾那錯過的時光…《雪地迷蹤》當然也不例外。為了買餐點而將女兒Cass留在車上的Matthew遭到妻子Tina無限的怨恨,8年來,他們見不上幾次面,只能在講電話的時候證明自己還愛著對方…不過《雪》片是伊格言的作品,自然不全部是那麼典型化,起碼,片中再現了伊格言最擅長的元素”錄像”(videorecording)以及”不斷交序的時間”(非線性邏輯)
(下文有雷)
片中,擄走Cass的歹徒是戀童癖網站的幕後頭目。經由警方兒童失蹤組組長Nicole的辦案過程我們可以得知,這類的戀童癖網站多拍攝一些不堪入目的性凌虐畫面,經由伺服器加密機制,提供給戀童癖會員們不正常的視聽享受。不過,不要誤會了,導演伊格言並沒有讓我們看連鐵錚錚的警探都無法承受的畫面,這次他將他最喜歡的”錄像”用在別的地方。
片中,歹徒的地下密室以及他圈禁Cass的地方到處都是電腦螢幕,而在這些螢幕裡出出入入的,竟然是飯店當清潔工的Tina,也就是Cass的媽媽。原來,歹徒的變態已經進化到最高境界,他們在Tina工作的飯店房間裝上隱藏式攝影機,接著陸陸續續在房間放上一些有關於Cass的物品,例如一顆小乳牙、一座溜冰比賽獎杯,畫面那一端,Tina被8年後一再出現的物品弄得狂躁不安,她不知所措、她哭泣、她跳腳。配合這些畫面,再由Cass錄製悲切淒涼的思親旁白,就這樣,把這種百分百窺視他人內心世界的鏡頭,傳送到各個會員的電腦中。除了窺探受害者父母的生活,Cass也幫歹徒上網吸收新血,用純真美麗的外表去蠱惑其他的小女孩。長大後的Cass曾問歹徒「我已經長大了,你已經不喜歡我的身體了,我對你沒有用處了。」但歹徒回答「不,你現在做的事情對我非常有意義」。
當然,除了母親,父親Matthew也在這部片中扮演很吃重的角色(我覺得Ryan Reynolds演超~~~好~根本看不出來他之前是演「X戰警」 這一類的片子)。片中警探Jeffrey懷疑、挑釁、刺探Matthew,因為Matthew讓他想起一個人,那個人看起來無辜,其實是為了錢把骨肉賣給變態集團的罪惡之人。Jeffrey無法對那個人還以顏色,所以他把自己的怨恨與怒氣發洩在Matthew的身上,他不斷挑撥Matthew與Tina,不斷的嘲諷並刺探Matthew的底線,以至於Matthew在痛失愛女之餘,必須承受另一種莫須有的罪名以及原本摯愛的妻子的懷疑目光。導演沒有說清楚Jeffrey口中的那個人是誰,但觀眾也許可以猜測,那個人就是Jeffrey的父親。
影片的結局很好萊塢,貪心不足的反派(我完全不想記得這個反派的名字跟這個演員的名字),為了製造變態影片的另一波高潮,竟假裝是報社記者找上Cass小時溜冰比賽的夥伴,無意間撞見這一切的Matthew從這裡開始追蹤,終於找回愛女。
《雪地迷蹤》的影片時間在8年前8年後之間不斷遊走,必須要非常專心,才能把自己從上個場景抽離,一如導演舊作《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1997)或《意外的旅程》(Felicia's Journey,1999)。而每一扇門每一個房間後面藏著什麼祕密,每打開一扇門,就會摧毀一個和樂的中產階級家庭,似乎也一直是導演的中心命題。
另外用舊的故事去呼應電影故事也是他擅長的。《雪地迷蹤》中Cass被關在陰暗狹小的的地下室(小心你隔壁鄰居啊!!美國人!!)歹徒常用電視看一部歌劇─莫札特的「魔笛」(又是一個錄像):是誰偷走了大日輪?又誰阻擋了日夜交替?螢幕的螢幕上,夜之后那根本已經是非人的尖銳且不間息的歌聲,恰巧與8年來幾乎不見天日的Cass相呼應。這樣的對照,是《意外的春天》中的童話故事「吹笛人」也是《色情酒店》裡的芭雷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只是扣除我們所熟悉的不斷重複的「伊格言元素」:”錄像”、”少女念詩般喃喃自語的畫外音”、非線性時間序(這次他很好心的有上一些諸如”2013”或”2005”或”稍早”這一類的字卡,但我個人覺得很多餘),《雪地迷蹤》靠幾位演員的撐場,總算也在俗套中找到一絲風格,尤其是飾演父母的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與米瑞伊諾斯(Mireille Enos),他們把不知道該恨誰的怨氣累積在眼睛、嘴角、手指頭,透過螢幕穿透到似不像那顆的巨大的心。當然,不知道誰說過的(還是沒有人說過),當一部電影,你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時候,你只能說「演員演得不錯」這樣。我非常期待伊格言再創我也超愛的《色情酒店》(Exotica,1994)《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1997)這般的出格之作啊!!!!!(大喊!!)
艾騰.伊格言我最喜歡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作品《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1987) 以及《售後服務》( The Adjuster,1991) 影響我的象生甚鉅,尤其是後者,他一下子打碎了似不象中產階級美夢:我再也沒有要買那獨棟的兩層樓木屋的野心了,『保單上沒有列出的理賠項目、蓋到一半建商落跑的預售屋、窮人與富人瘋狂的性遊戲,是我第一次體認到我們追逐的是一個崩壞的世界』。不過2005年他進入好萊塢之後,陰錯陽差的,他的片子剛好沒有什麼機會看到,這次這部有點把我嚇到.....比起他以往作品的水準真的有很大一段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