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慈濟的負面新聞很多,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討論這些時事,但還是先聲明我的立場:一聽到他們有投資「孟山都」這個萬惡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的股票,我就對這個團體徹底死心,無須再講( ̄. ̄)+。
正文:
在台灣,當被問到「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我們發現部分的人會回答「沒有」。但如果再繼續追問這些否認自己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曾經到廟裡"燒香祈禱"、"擲筊請示"甚至"求籤問卜"。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是:回答「我有宗教信仰」的人,除非你是教徒,否則多數的人都會補充「我在XX道場」,這個道場有可能是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甚至是妙禪如來宗。
因此我一直有個疑問(我的人生有好多疑問):是否因為台灣家庭多數都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反而淡化了我們對於宗教信仰的定義?其次,是否一定要加入某個宗教團體,才算是所謂的"信教"?
昨天在因緣巧合之下,凌晨五點我跟著家人上了遊覽車,開始了半台灣一日遊,說是一日遊,其實也只是去幾個大大小小不同的廟宇稍做停留而已。一開始因為我實在太睏了,加上對這類的戶外活動真的很不感興趣,所以都是迷迷糊糊跟著上車下車,根本搞不清楚哪裡是哪裡,只知道"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下午到了某一站,不知道是因為睡飽了,還是因為這個廟宇的氣場太過強大,以至於似不象我精神飽滿的醒了過來。這是一個占地超過20甲,據稱有10萬信徒的道場,園區內每一尊佛像、每一層階梯、每一個梁柱都很有氣勢,看得出來是花了鉅資訂購採買,加上地域遼闊、景觀優美,就算不是修行之人也可以把這裡當成是洗滌心靈的世外桃源、佛教聖地,只要你忽略牆壁上那大大的幾個字「一片瓦XX元」、「一包水泥XX元」、「隨喜」、「功德」、「認捐」…
其實這些關鍵字並不是現在才有,早在我們小時候地方上的媽祖廟或是土地公廟的牆壁上就可以看見依照金額大小以石板刻成的"芳名錄",信徒甚至可以指定捐款留名在某個柱子或某一扇門上,但我個人覺得那個時候的社會氣氛比較像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分工模式,鄉民們合作興建一座廟宇,請駕一位神明以保佑地方(重點真的就是在於保佑全體鄉民)。而通常這樣的地方廟宇都是從一個簡陋的龕、一座雕工粗糙的神像做為起源,之後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進步與發展,一次次的翻修改建,才有今日我們見到的「單開間一進」甚至「兩進三間式」的廟宇規模。
(圖片來源:文清的瑞芳札記)
然而,如今映入我眼簾的「隨喜」、「功德」、「認捐」等字眼,好像化身為一張張的贖罪券,可以消災解厄化業障;又像是一張張的入場券,可以積德改運上天堂。除了比較初階的加磚添瓦,還有一些宗教團體把這些票券進化成為另外一種型式:助貧、回收、救地球。
是,其實我今天要講的就是慈濟。
似不象我曾在這個團體的某個志業機構打工將近一年的時間,經過這段期間的接觸與觀察,我覺得這裡就跟一般的單位團體一樣,有快樂的人、有不快樂的人,有善良的事、有不善良的事,所以基本上我對這個團體並沒有特別的好惡。
在這裡我認識很多師兄姐因為進入慈濟而人生有了正向的改變:有的師兄本來酗酒嗜賭,因為加入慈濟而成為奮發向上的好青年,有的師姐本來只能在家裡看電視、做家事,因為加入慈濟找到了自信與活力,這些都是我自己親身接觸到的人物,他們也都很和藹很善良,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還是忍不住的在心中質疑:難道這就是佛教的真諦嗎?(我的人生真的好多疑問 XDDD)
網路上有一些關於慈濟的謠言,例如「只要花100萬就可以穿上那一套旗袍」並不正確,我會想要解釋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傳言對於那些一步步經歷募款、上課、培訓、授證的人來說很不公平,他們當中有些人並真的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但還是努力的用畫圖的方法做筆記,他們這套藍色制服確實是得來不易。
但在這裡也確實有階級之分的現象,我很常聽到「他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喔,假日還來掃廁所呢~」這一類的話,言下之意是"大老闆"掃廁所比"一般人"掃廁所來得了不起…又或者,曾經接觸某區域組長之類的人,他不讓我們接觸某些志工,指定我們跟哪些志工聯絡,他限制我們的理由是某某某志工付出比較多,這樣的講法我並不服氣,但也懶得爭論,反正是我去賺世間財的…只是這一切的種種,都讓我只能把這裡定位為"慈善團體"而非"佛教團體"。
小時候看過一個卡通,在何時何地用哪個媒介我已經忘記了,但即便過了幾十年,這齣卡通的畫風與劇情卻依然記得一清二楚。
一個兇惡小氣的獨居老婆婆,對窮人、乞丐都很粗暴,從未布施一口飯給任何人。一天,炎熱的中午有個行腳和尚來敲老婆婆的門,不知道為什麼老婆婆突然給了他一杯水。後來,老婆婆死掉了,依照她身前的言行,她本來是該下地獄的,但因為曾經布施出家人一杯水,天上垂下一條細細的蜘蛛絲讓她得以攀爬上天堂。只是在上升的時候,地獄裡的其他鬼魂竟然順勢抓住老婆婆的腳想要搭便車(有點像夾娃娃機的畫面),老婆婆怕纖細的蜘蛛絲斷掉,就兇惡的把那些鬼魂踢下去,結果蜘蛛絲又斷裂,老婆婆重回地獄。
當時看完卡通我的疑問是:「原來上天堂不是靠做善事的比例?」(我的人生真的有好多疑問,不過這個我長大有得到答案)
既然做善事不是買保險,不是「多一份善事多一分保障」,那所謂的「積功德」之說又是從何而來由何而去?我知道真正的行善之人追求的不是「預約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在我們所接觸的各種宗教團體卻一直給我們這種認知不是嗎?
我想,任何事情一但"制度化"都是毫無道理可言。為功德標上價格是一種制度化,一個發展到全球化的"慈善團體"也是一種制度化。捐一片瓦、添一塊磚、回收一個保特瓶、穿上一件藍色的制服一樣都沒有道理保證讓你從五濁世界自我解脫,這是我最後的心得。
後記1:
我是道教的,在我心中,天堂就是指跟孫悟空一起盪鞦韆跟吃蟠桃~~~~~然後我認真想過紅孩兒跟李哪吒站在一起會不會被誤認是雙胞胎 XDDD
後記2:
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蜘蛛之絲》─印度有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犍陀多,死後於阿鼻地獄裏飽受折磨,不斷呼號。釋迦佛在極樂世界中看到此景,想起了這個大盜生前,也曾不忍踩死一隻小蜘蛛,也算是善業。剛好寶蓮池中有一隻蜘蛛,於是佛祖就輕取一根蜘蛛絲垂下地獄,來救他脫離苦海,但是犍陀多攀爬的時候,因一念之私,把跟他一起爬上來的罪人趕下去,最後蜘蛛絲因為犍陀多的惡念而斷裂,犍陀多又墜入原來的地獄去。(來源:維基百科)所以我的答案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XDDD
留言列表